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桃花源记》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这9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,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《桃花源记》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相关的文章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篇1:《桃花源记》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
《桃花源记》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
(一)(11分) [甲]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 (选自《礼记·礼运》)
[乙]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(选自《桃花源记》)
【小题1】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。(3分)
(1) 选贤与( )能 (2)货恶( )其弃于地也
(3) 故( )外户而不闭 (4)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( )
(5)屋舍俨然 ( ) (6)悉如外人( )
【小题2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。(4分)
(1)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(2)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
【小题3】文中“大道”“大同”分别指什么?(2分)
大道: 大同:
【小题4】[甲] 文中阐述的“大同社会”与[乙]文中描绘的“世外桃源”有什么相似的地方?(2分)
答案
【小题1】(1)“与”通“举”,选拔(2)憎恶(3)所以(4)类(5)整齐的样子(6)全、都(意思对即给分)
【小题2】(1)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,并自得其乐。(意思符合即给分)
(2)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,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。
【小题3】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。 理想中的社会
【小题4】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。(结合语句分析也可)
解析【小题1】试题分析:注意文言词汇的各种文言现象,如“与“这里是通假字,通“举”选拔;“俨然” “然”是形容词词尾,这里是整齐的样子;“属”应理解其一词多义现象,这里是“类”。
考点: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。
点评:文言实词的考查,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,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。要求解释的词,一般为常见实词,通假字、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等,往往是命题的重点,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。
【小题2】
试题分析: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,这里应注意(1)“黄发”“垂髫”的借代义(2)“亲其亲”“子其子”的理解,这里第一个“亲”“子”是动词,是一种意动用法;第二个“亲”“子”是名词。
考点:这是文言文句子理解并翻译考点
点评: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。翻译文句,应以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。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,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,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,一般用对译法、替换法、调整法、保留法、增补法、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。
【小题3】
试题分析:“道”,这里是指儒家的政治理想,“大道”则是儒家政治上的"最高理想;“大同”则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,用文中的话来说,就是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
考点:这是文言文内容理解考点。
点评: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。即,读懂文本内容。然后,要先审题干,审出命题点和做题要求与范围,再进行理解内容,进行比较辨别,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答案。
【小题4】
试题分析:两篇文章都反映了人们对一种没有剥削、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。
考点: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。
点评: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,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,理解作者的感情,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,细细品味内容所包含、表达的思想感情。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“神”,学生应学会理解总结。
篇2: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
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。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1.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,虽“叹惋”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?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?(4分)
2.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?( )(2分)
A. 选文中加点的“俨然”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,“妻子”指的是妻子、儿女。
B. 从这两段文字中,可以看出“渔人”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——进入桃花源——辞别桃花源。
C. “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”,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”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、热情、好客。
D. “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”一句中的“此人”指的.是桃源人。
3. 下面是陶渊明《桃花源诗》的节选,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( )(3分)
相命肆①农耕,日入从所憩。桑竹垂余荫,菽稷随时艺。春蚕收长丝,秋熟靡②王税。荒路暧③交通,鸡犬互鸣吠。俎④豆⑤犹古法,衣裳无新制。童孺纵行歌,斑白欢游诣。
【注释】①肆:尽力。 ②靡(mǐ):没有。 ③暧( ):隐蔽。 ④俎(zǔ):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。 ⑤豆: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。
A. 前面选文中“土地平旷,…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”一段文字,与《桃花源诗》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。
B.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,如:“荒路暧交通,鸡犬互鸣吠”——“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”;“童孺纵行歌,斑白欢游诣”——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”等。
C. 诗中的“相命肆农耕,日入从所憩”和选文中的“其中往来种作”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。
D. 《桃花源记》是《桃花源诗》的序,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,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,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。
参考答案:
(三)桃花源记
1. 不足为外人道也(2分)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、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(2分,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) 2. D(2分) 3. C(3分)
篇3:课内文言文《桃花源记》阅读
课内文言文《桃花源记》阅读
阅读《桃花源记》,回答下列各题(10分)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成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。”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。后遂无问津者。
小题1:(2分)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。
(1)阡陌: (2)向:
小题2:(2分)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(填序号)
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,乃大惊
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
③ 既出,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
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
小题3:(4分)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(1)初极狭,才通人。
(2)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
小题4:(2分)南阳{刘子骥“闻之,欣然规往”说明了什么?
参考答案:
小题1:(2分)(1)阡陌:田间小路 (2)向:从前的"、旧的
小题2:(2分)④
小题3:(共4分)(1)起初,洞口很狭窄,只容一个人通过。
(2)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,(就)都来打听消息。
小题4:(2分)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,令其向往。
篇4:文言文阅读《桃花源记》题目及答案
文言文阅读《桃花源记》题目及答案
①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大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【小题1】.上面两段文字选自《 》,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。(2分)
【小题2】.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2分)
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【小题3】.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,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、、、醉翁亭等景物。(2分)
【小题4】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。(2分)
答案
【小题1】醉翁亭记 欧阳修
【小题1】欣赏山水美景的.乐趣,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。
【小题1】琅琊 酿泉
【小题1】山间早晚(朝暮)和四季的优美景色(早晚、四季各一分。琅琊山(山间)美景、山水之乐均给满分。滁地美景扣一分。)
解析【小题1】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。
【小题1】文言文翻译原则:1、以直译为主:能直译的一律直译,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。2、字字落实(一一对应):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。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:
得:领会 寓:寄托
【小题1】联系原文: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:西南诸峰 琅琊 酿泉 醉翁亭
【小题1】概括能力的考查。
篇5: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
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
言文,完成11—16题
桃花源记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。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.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,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.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”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。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。后遂无问津者。
【小题1】.《桃花源记》的作者是 (朝代)著名诗人 。(1分)
【小题2】.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 (2分) A.初极狭,才通人 B.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()C.便要还家()D.余人各复延至其家()
【小题3】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.(6分)
(1)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.
(2)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.
(3)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
【小题4】. 从选段中理出“渔人”的行踪,在空格处填入短语。(2分)
发现桃花源——( )——( )—— 再寻桃花源
【小题5】.留白,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,文学创作中也不乏“留白”,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,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,试简要分析。(2分)
【小题6】.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?现在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?(2分)
答案
【小题1】东晋 陶渊明
【小题2】A、只,仅仅B、交错相通C、通“邀”,邀请D、请
【小题3】(1)(他们)自己说祖先(为了)躲避秦时的战乱,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.
(2)(他们)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,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,更不必说魏晋了.(3)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,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
【小题4】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
【小题5】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,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。示例:“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”“具言”的内容和“叹惋”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,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“具言”和“叹惋”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,人们饱经战乱之苦。
【小题6】是一个没有阶级,没有战乱,自食其力,自给自足、和平恬静,怡然自乐的"社会.在当时来看,这只是作者的一个精神寄托,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,它带有原始的共耕痕迹,表现一定的复古倾向,是不可能实现的,只是一各空想. (言这有理即可)
篇6: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
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
童 趣
余忆童稚时,能张目对日,明察秋毫,见藐小微物,必细察其纹理,故时有物外之趣。
夏蚊成雷,私拟作群鹤舞空。心之所向,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。昂首观之,项为之强。又留蚊于素帐中,徐喷以烟,使之冲烟飞鸣,作青云白鹤观,果如鹤唳云端,怡然称快。
于土墙凹凸处,花台小草丛杂处,常蹲其身,使与台齐;定神细视,以丛草为林,以虫蚊为兽,以土砾凸者为丘,凹者为壑,神游其中,怡然自得。
一日,见二虫斗草间,观之正浓,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,盖一癞虾蟆也,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。余年幼,方出神,不觉呀然惊恐。神定,捉虾蟆,鞭数十,驱之别院。
⒈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:
(1)余忆童稚时( )
(2)项为之强( ) ( )
(3)果如鹤唳云端( )( )
(4)则或千或百( )
⒉翻译“夏蚊成雷,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,心之所向,则或千或百,果然鹤也;昂首观之,项为之强。”这句话。
⒊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从小善于_________周围_________的事物,并且富于_________而体味到的________________。
⒋文章生动叙述了作者幼年生活中的那些趣事?
⒌作者幼年“时有物外之趣”的原因是什么?
《论语》十则
(一)
曾子曰“吾日三省吾身--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而不习乎?”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子贡问曰: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’子曰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
1、这三则主要从 方面来谈儒家的做人标准。
2、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是: 、。
3、解释加点的.词:
日( )省( )忠( )信( )
传( )贤( )齐( )内( )
4、我们应持积极的人生态度,正确看待先进和落后,正如孔子所说:“ , 。”
5、我们对人要宽容,要推己及人,要以孔子的话“ ,
。”为准绳。
6、说说加点的字的不同含义:曾子 子曰
7、翻译句子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
(二)
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”
子曰:“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”
子贡问君子。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
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
子曰: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
1、注音并解释加点的词:
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不成人之恶
2、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:
处( )美( )是( )虽( )
3、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: 、。
4、当今经济社会,“一切向钱看”,但应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要以孔子的话“ , , 。”为准绳。
5、翻译句子: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
6、怎样理解孔子主张的“成人之美”?
(三)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①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②,不亦君子乎?”(《学而》)
子曰子日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《为政》)
子曰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③;思而不学则殆④。”(《为政》)
子曰:“默而识⑤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注释:①说:yuè 通“悦” ②愠:yùn恼恨 ③罔:w?ng迷惑
④殆dài疑惑 ⑤识:zhì记
1、解释加点的词:厌( ) 诲( )
2、找出其中的三个成语 、、。
3、表示学习态度的有:
表示学习方法的有 。
4、翻译句子:默而识⑤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
篇7: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
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
(一)初,权谓吕蒙曰: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蒙辞以军中多务。权曰: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!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蒙乃始就学。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蒙曰: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
1.解释加点词的意思。
①蒙辞以军中多务
②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()
③蒙乃始就学( )
④及鲁肃过寻阳()
2.翻译下列句子。
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!
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②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
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吕蒙就学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?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( )
A.吕蒙在孙权劝学以前是一个没有什么学识的人。
B.文中未直接写吕蒙进步之快,而是借鲁肃之口说出,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。
C.孙权要吕蒙涉猎,是为了让他增长见识,以便能更好地去管理军中事务。
D.吕蒙一听鲁肃的夸奖,就得意洋洋地自夸起来,可见吕蒙是个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的人。
(二)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。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。自富阳至桐庐,一百许里,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。
水皆缥碧,千丈见底。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。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。
夹岸高山,皆生寒树。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;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;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。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。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。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;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。
――《与朱元思书》1.解释加点词的意思。
①负势竞上( ) ②好鸟相鸣( )
③望峰息心( ) ④横柯上蔽( )
2.翻译句子。
①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,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
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②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。
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本文描绘奇山,紧扣_________的特征,描绘异水,抓住了________的特点。
4.文中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。郦道元《三峡》一文中哪句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?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三)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,成,将以攻宋。子墨子闻之,起于齐,行十日十夜,而至于郢,见公输盘。
公输盘曰:夫子何命焉为?
子墨子曰:北方有侮臣者,愿藉子杀之。
公输盘不说。
子墨子曰:请献千金。
公输盘曰:吾义固不杀人!
子墨子起,再拜,曰:请说之。吾从北方闻子为梯,将以攻宋。宋何罪之有?荆国有余于地,而不足于民。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,不可谓智。宋无罪而攻之,不可谓仁。知而不争,不可谓忠。争而不得,不可谓强。义不杀少而杀众,不可谓知类。
公输盘服。
――《公输》1.用/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。(每句只标一处)
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②宋无罪而攻之2.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。
①起于齐 ()
②愿借子杀之 ()
③吾义固不杀人 ()
④不可谓知类 ()
3.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。
①夫子何命焉为?
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②宋无罪而攻之,不可谓仁。
译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墨子起于齐,行十日十夜,而至于郢,见公输盘的"目的是:________________,体现了墨子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。
5.北方有侮臣者,愿借子杀之。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?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参考答案:
(一)《孙权劝学》1.①推辞②只 ③从事 ④到了的时候2.①我难道是要你钻研经书成为博士吗?②士别三日,就要重新另眼看待,长兄知道这些事太晚了啊!
3.学习上不能找借口推辞,要挤时间学习,只要就学,就会在学业上有长进,甚至令人刮目相看。
4.D(二)《与朱元思书》1.①凭借 ②美丽、美好 ③平息 ④树木的枝干2.①(那些山)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发展,仿佛要比一比,看谁爬得高,伸得远,笔直向上,形成了千百座山峰。②治理政务的人,看到这些(幽美的)山谷,(就会)流连忘返。
3.负势竞上,山势轩邈;清澈、湍急4.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
(三)《公输》1.①公输盘/为楚造云梯之械②宋无罪/而攻之2.①出发 ②希望 ③本来 ④明白事理3.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?②宋国并没有罪,却要去攻打它,不能说是仁爱。
4.非攻反对不义战争5.不是。这是墨子劝公输盘的技巧。
篇8: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
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
阅读下面的古诗文,完成以下各题。
(甲)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(曹操《观沧海》)
(乙)
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;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 慢,以彰其咎。陛下亦宜自谋,以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。臣不胜受恩感激。
(丙)
贞观初,有上书请去佞臣者,太宗谓曰:“朕之所任,皆以为贤,卿知 佞者谁耶?”对曰:“臣居草泽,不的知佞者,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,若能 不畏雷霆,直言进谏,则是正人,顺情阿旨,则是佞人。”太宗谓封德彝曰: “流水清浊,在其源也。君者政源,人庶犹水,君自为诈,欲臣下行直,是 犹源浊而望水清,理不可得。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,深鄙其为人,如此,岂 可堪为教令?”谓上书人曰:“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,不欲以诈道训俗,卿 言虽善,朕所不取也。”
(选自《贞观政要.诚信》
【注释】①的知:确切知道。②封德彝:人名,太宗身边大臣。③人庶:人臣庶民。 ④魏武帝:曹操。⑤教令:教化,命令。
小题1:下列句中加点此意义相同的一组是( )
A.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则有去国怀乡,怀禅畏饥(《岳阳楼记》)
B.流水清浊,在其源也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(《小石潭记》)
C.深鄙其为人先帝不以臣卑鄙(《出师表》)
D.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牺牲玉锦,弗敢加也,必以信(《曹刿论战》)
小题2:下列句中的“以”与“以告先帝之灵”中“以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( )
A.皆以为贤B.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
C.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D.不欲以诈道训俗
小题3: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。
(1)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。
译文: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
(2)是犹源浊而望水清,理不可得。
译文: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
小题4: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“_______ _____”“______________”,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;丙文中“流水清浊,在其源也”也是写水的,其作用是_______ 。
小题5: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。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.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?读了《观沧海》后,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?
答:
参考答案:
小题1: B
小题1: B
小题1:(1)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,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
(2)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,是没有道理的。
小题1: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 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,说明君王的以身作则重要。
小题1:诸葛亮称其为“贼”,唐太宗“常以魏武帝多诡诈”(用自己的话说亦可)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。
【丙文翻译】贞观初年,有大臣上书(给太宗)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,太宗问上书者:“我所任用的,都是贤臣,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?”上书者回答说:“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,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,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,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,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,就是正直的人,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,就是奸佞小人。”太宗对封德彝说:“水流的清澈与混浊,(原因)在它的源头。皇帝是朝政的源头,臣民就像水流,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,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,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,是没有道理的。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,非常鄙视他的为人,像这样,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?”对上书人说:“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,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,你所说的虽然很好,但我不能听信啊。”
篇9:桃花源记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 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。
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为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 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停数日,辞去。此中人语云: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。
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。未果,寻病终。后遂无问津者。
(节选自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)
【小题1】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
A.阡陌交通交通:交错相通
B.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:邀请
C.不足为外人道也足:值得
D.处处志之志:记住
【小题2】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
A.忘路之远近
B.见渔人,乃大惊
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;
C.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
D.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
【小题3】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
A.桃花源里,没有剥削和纷扰,土地肥沃,男女耕作,老幼欢乐,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。
B.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,桃源人叹惋不已,从上下文推知,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。
C.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,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,永不受打扰,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"生活。
D.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,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。寻觅不可得,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。
答案
【小题1】D
【小题2】B
【小题3】B
解析
【小题1】志:做标记
【小题2】都解释为于是就;A项前句之不译,取消句子独立性;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,后句为解释为为了;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,后句其不译,加强反问语气
【小题3】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
★ 课内文言文《桃花源记》阅读
★ 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
★ 文言文牧童捉小狼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
★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
★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阅读训练附答案
★ 桃花源记的文言文阅读与答案
★ 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
★ 高中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
★ 《欧阳修苦读》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
★ 桃花源记片段阅读答案
关键词: